[摘要] 通过采集标本、踏查等方法,调查了绒毛白蜡害虫40种,隶属2纲、6目、23科,白蜡树卷叶绵蚜、日本草履蚧、美国白蛾、霜天蛾、双齿绿刺蛾、白蜡外齿茎蜂、小线角木蠹蛾、白蜡窄吉丁等,同时对绒毛白蜡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无公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 绒毛白蜡 调查 害虫 无公害防治
绒毛白蜡,学名Fraxinus velutina Torr.,为木犀科白蜡树属园林植物,别名津白蜡、绒毛木岑等,原产于美国西南至墨西哥,20世纪初自美国引入我国,现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多有栽培,也是天津市市树。喜光,耐寒,耐低湿,也稍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含盐量0.5%以下盐碱地上能正常生长;根系浅,生长迅速,耐修剪,具有较强的萌芽力;抗逆性较强,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1]-[2],生产中人们常将同属的白蜡树F.chinensis Roxb.、洋白蜡F.pennsylvanica Marsh.和美国白蜡F.americana L.[3]混淆,应加以区别。绒毛白蜡是华北地区盐碱地的骨干绿化树种之一,随着栽培数量的增加,其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程度也愈来愈严重,轻的造成植物焦叶、黄叶、干枝,重的造成树木整株死亡。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各种害虫对绒毛白蜡的危害,笔者对其主要虫害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主要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2011-2014年对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矿区、天津市公园内的绒毛白蜡,采用不定期、不定点的随机步行踏查,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悬挂诱捕器、黄色粘虫板、人工振落等方法,数码相机采集图片和采集标本,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借助于各种昆虫分类图册进行鉴定,少数标本请权威专家教授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绒毛白蜡害虫种类
通过对华北地区绒毛白蜡害虫调查,将采集到的害虫标本进行整理、鉴定,发现危害绒毛白蜡的害虫共40种,隶属2纲、6目25科,包括同翅目10种、半翅目4种、鳞翅目15种、膜翅目2种、柄眼目1种、鞘翅目8种[4]- [6]。调查表1如下调查表如下。
表1 绒毛白蜡主要害虫种类
刺吸害虫
1 同翅目 粉蚧 白蜡绵粉蚧 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 枝干
2 粉蚧 柿树绵粉蚧 Phcnacoccus pergandei Cockerell 枝、叶
3 蚧 水木坚蚧 Parthenolecanium corni Bouche 枝条
4 硕蚧 日本草履蚧 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 嫩枝、叶片
5 盾蚧 桑白盾蚧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Tozzetti 枝条
6 瘿绵蚜 白蜡树卷叶绵蚜 Prociphilus fraxini Fabricius 叶片
7 叶蝉 大青叶蝉 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 嫩枝、叶片
8 蜡蝉 斑衣蜡蝉 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枝条、叶片
9 蝉 昼鸣蝉 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ulsky 枝条
10 蝉 蚱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枝条
11 半翅目 蝽 珀蝽 Plautia fimbriata Fabricius. 叶片、嫩梢
12 蝽 麻皮蝽 Erthesina fullo Thunberg 叶片、嫩茎
13 蝽 茶翅蝽 Halyomorpha halys Stai 叶片、嫩芽
14 缘蝽 点蜂缘蝽 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 叶、嫩芽
食叶害虫
15 鳞翅目 灯蛾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叶片
16 天蛾 霜天蛾 Psilogramma menephron Cramer 叶片
17 刺蛾 扁刺蛾 Thosea sinensis Walker 叶片
18 刺蛾 中国绿刺蛾 Parasa sinica Moore 叶片
19 刺蛾 双齿绿刺蛾 Latoia hilarata Staudinger 叶片
20 刺蛾 桑褐刺蛾 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 叶片
21 刺蛾 黄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t Walker 叶片
22 刺蛾 褐边绿刺蛾 Latoia consocia Walker 叶片<, /o:p>
23 尺蛾 桑褶翅尺蛾 Zamacra excavata Dyar 叶片
24 蓑蛾 小蓑蛾 Cryptothelea minuscla Butler 叶片
25 螟蛾 白蜡绢野螟 Diaphania nigropunctalis Bremer 叶片
26 膜翅目 切叶蜂 拟蔷薇切叶蜂 Megachile subtranguilla Yasumatsu 叶片
27 柄眼目 巴蜗牛 条华蜗牛 Cathaica fasciola Draparnaud 叶、枝干
28 鞘翅目 金龟 小黄鳃金龟 Metabalus flavescens Brenstrc 叶、根
蛀干害虫
29 膜翅目 茎蜂 白蜡外齿茎蜂 Hartigia viatrix Smith 枝条
30 鳞翅目 豹蠹蛾 六星黑点豹蠹蛾 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枝条
31 木蠹蛾 小线角木蠹蛾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 枝干
32 木蠹蛾 日本木蠹蛾 Holcocerus japonicus Gacde 枝干
33 木蠹蛾 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 Cossus cossus orientalis Gaede 枝干
34 鞘翅目 吉丁 白蜡窄吉丁 Agrilus planipennisi Fairmaire 枝干
35 天牛 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枝干
36 天牛 薄翅锯天牛 Megopts sinica White 枝干
37 天牛 云斑天牛 Batocea horsfieldi Hope. 枝干
38 天牛 家茸天牛 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 枝干
39 天牛 四点象天牛 Mesosa myops Dalman 枝干
40 长蠹 日本双棘长蠹 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 枝条
2.2 主要害虫的危害特点及无公害防治
调查得知,华北地区的危害绒毛白蜡的害虫种类多,分布广,但最为严重的害虫主要有白蜡树卷叶绵蚜、日本草履蚧、美国白蛾、霜天蛾、双齿绿刺蛾、白蜡外齿茎蜂、小线角木蠹蛾、白蜡窄吉丁等。
2.2.1白蜡树卷叶棉蚜Prociphilus fraxini Fabricius
2.2.1.1发生危害状况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0代左右,世代交替,一般以卵在寄主枝条上或枯草的基部越冬。翌年春3~4月份孵化为干母,在越冬植物上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间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夏季寄主上为害,刺吸叶背、花蕾,造成植物卷叶,其分泌物造成煤污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从夏季寄主上迁回越冬植物上,产生有性无翅雌蚜和他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为害叶片时,常造成叶片横卷,畸形成拳头状。
2.2.1.2防治方法
①结合植物修剪,剪除有虫枝条。在绿篱上发生严重时,可先修剪,然后喷药,效果比较好。②树木萌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消灭越冬卵。③利用成蚜对黄色有较强趋性的特点,为害期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④蚜虫危害期,释放天敌异色瓢虫进行防治;保护和利用其他天敌,如龟纹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蝇、小花蝽、蚜茧蜂等。⑤萌芽期或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喷施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1000~1200倍液,或0.5%黎芦碱可溶性液剂800~1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5000~6000倍液,或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3000~4000倍液防治。⑥对发生严重的树木,秋季在树干缠草绳,诱导冬季产卵,可减少越冬种群密度。
2.2.2日本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
别名日本履绵蚧、草履硕蚧、草鞋介壳虫、柿裸蚧、树虱子等,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华中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和原苏联。
2.2.2.1发生危害状况
日本草履蚧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影响植物生长,白色蜡丝随风飘动还影响环境卫生。危害轻者常造成树势衰弱,重者可造成枯枝甚至整株死亡。
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内于树木附近土壤、墙缝、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砖石瓦块堆下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若虫出蛰爬离土壤顺枝干爬向幼嫩部分,为害盛期为5月初~6月中旬。小若虫有日出上树,午后下树的习性,稍大后则不再下树。2龄若虫体增大后,分泌灰白色蜡质物和粘液。若虫2次脱皮后,雌雄分化,雄虫下树在皮缝和土缝中化蛹,羽化为有翅成虫,雌若虫继续为害,3次蜕皮后为雌成虫,雌雄成虫交尾后产卵。6月中下旬,雌成虫开始下树,爬入树木附近土壤、墙缝、树皮缝等处,分泌白色棉絮状卵囊,产卵于其中越夏过冬。
2.2.2.2防治方法
①加强植物检疫,以免引进的苗木上带有蚧虫。②剪下的有虫枝条,集中烧毁。③冬季在树干周围翻土晾晒,杀死越冬虫卵。④针对草履蚧有上树为害的特点,可用透明、光滑的胶带纸缠绕树干一周,阻止上树。在胶带下面涂药环,药按润滑脂:机油:敌敌畏乳油=5:2:1配制,每10~15天涂1次,可杀死环下活虫。⑤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脂乳油4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4000~5000倍等,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如若虫固定形成蜡壳,将影响防治效果。⑦注意保护和利用红环瓢虫、黑缘红瓢虫等天敌。
2.2.3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原产北美,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前苏联、波兰、法国、墨西哥、保加利亚、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后,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自2008年以来,在华北石油任丘地区连续爆发成灾。
2.2.3.1发生危害状况
美国白蛾1~4龄幼虫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取食,并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充食料。美国白蛾在4龄前幼虫常数百头以至上千头群居在网幕内,大肆啃食叶肉,使受害叶干枯。4龄后幼虫分散成小群体蚕食叶片,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单独活动、取食,直到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美国白蛾大发生时,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常造成树木第二次发芽,致使其死亡。
美国白蛾在河北任丘华北石油矿区一年3代,以蛹在树皮裂缝或枯枝层越冬。越冬蛹一般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一龄幼虫,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1个世代大约40天左右。一般情况下,一只雌成虫一生只产一块卵,约500至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雌虫产卵时往往将卵产于平行的叶脉间,所以许多卵块的形状多呈矩形或菱形。卵块上覆盖有雌蛾脱落的白色体毛。卵块表面的鳞毛有强烈的拒水性,可以防止卵粒被雨水冲刷掉。卵期6~12天。幼虫期30~